韩有假,方有错

正如路金波所言:“只要有天空的地方,就有道理可讲。一个真正光明磊落的孩子,不畏惧任何。”

韩寒阵营倒是出个把“讲理”的啊!再怎么“光明磊落的孩子”,也经不住你们这样答非所问、不切重点、倒行逆施的“辩护”啊。韩寒一介文人(+车夫),不善用逻辑理据来辩论,又不幸摊上“猪”(借路金波的自称)一样的队友,面对方舟子文思不乱的进攻只会信誓旦旦的背书、舍理保义的袒护、毫无风度的谩骂,硬是生生的把不少理性看客逼到对方阵营。如果韩寒真有团队,建议尽快引进些理工科人才。

说回韩寒自己。事发后的一系列文章大失水准,全无章法,答非所问,无济于事。我现在深信他当年真的是文理偏科十分严重的孩子,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能找补回来。刚出炉的《看着手稿真欢乐——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》又是一篇偏离阵地的文章,唯一亮点是这段新材料:

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,如果语文考40分,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。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。的确,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,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,胡乱答题,评价考题,甚至还批判试卷。如果100分满分,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(早期是100分满分,后来是120分满分,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),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。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,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,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。

这料本身是有价值的。它说明韩寒语文一直都是好的,若真,可推翻方舟子的部分论据

为什么一个文学天才的语文成绩、作文成绩如此糟糕?写作才能在考试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?

在没有外人监督、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(例如投稿),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,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;而在课堂上,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,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,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。

但同时,这也与其父韩仁均所著《儿子韩寒》中的描述“韩寒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”形成了矛盾,再次落人口实。别说是方舟子了,我都很好奇到底韩寒的语文是好还是不好?不好,现在却来说好,那就明显在给伪证了。好,为何原先宣称不好?刻意塑造“不学有术”的天才形象?那也是骗人,甚至是用扭曲的价值观在害人!那就该好好批批,不得还嘴!但这是另一个批判点,不是方舟子现在抓的这个。你们这样前后矛盾,自觉出具以往语文考试成绩吧,别等方舟子来提醒了。

此文再次体现了韩寒在这场辩论中的不得要领。对方质疑《书店》、《求医》不是少年的你所写,你说十六岁的你写了《眼中孔庆东》有什么用?何况《眼》和前两篇也不是一个路数的文章。你要弄清楚对方质疑的点是什么。

《书店》最大的疑点不在于成熟老练的文风笔法,而在于一个中年人的视角和“恶趣味”不可思议的出现在一个十四五六岁的少年身上。文风笔法可以刻意模仿,但挑战生理规律这种事还是需要解释一下。可行的解释:1)这不是韩寒自己的经历,但是由韩寒书写出来的。当然,这也可被批为“假”,但写作文瞎编这种事,谁真拿来说事就真是“恶趣味”了。2)韩寒就是这么过度早熟。

《求医》最大的疑点在于其中对外国长篇名著的熟练引用,与之前韩寒自称“唯中外名著不读”“直到现在,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”互相矛盾。可行的解释:韩寒以前的不读书论是骗人的,是装逼、装帅、装神童、装天才。如此,韩寒当挨批,不得还嘴,还应澄清、检讨于天下。这套不读书论、天才说毒害多少青少年啊!对此,韩仁均的文章已隐约有所透露:

大家之所以觉得他能做很多的事情,精力很旺盛,是因为他把别人可能用来应酬和娱乐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。你们可能不知道吧,如果没有比赛和游戏,他几乎每天晚上的八点开始写作或者看书,一直到早上六点,连续十个小时都在书房里。所以他的博客大多都是凌晨发的。虽然他口头上不承认,一直说他在玩,但这个就好像一个考试很好的学生喜欢说他在家里从来不复习一样。没有想到,他的努力反而成为了他的过错。

所以,韩寒必然有假。

同样,方舟子有错。

方舟子的错很好说明,他也应该很好承认,因为这是推理的错误,想必死硬理性派科学斗士不会抵赖。具体错误发生在《“天才”韩寒作品《求医》分析》

《父与子》和《烟》都是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,俄国文学曾在韩仁均这一代知青中流行,却不是“80后”喜欢的。而且韩寒在回忆中小学生活的小传《第三个人》中明确说自己不读中外名著,特别是这类翻译过来的长篇小说:“我无书不看,只是有一个怪癖,唯中外名著不读。那时我就觉得好些特被人推崇的长篇小说文笔拖沓,太强调思想性,而且有的翻译得半生不熟,读了几本后就觉得是浪费时间。直到现在,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。”但是在《求医》中却引用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中相关的细节,信手拈来,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,而且十分熟悉,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

方舟子发现了韩寒的自相矛盾,但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。如前所述,A(韩寒能够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进行熟练引用),与B(韩寒“唯中外名著不读”“直到现在,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”)形成的矛盾,并不一定得出A为假——即韩寒没有能力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进行熟练引用——进而推出《求医》非韩寒所作,也可以得出B为假——即韩寒所谓的“唯中外名著不读”“直到现在,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”是骗人的。方舟子完全不考虑B的可能性,急忙得出“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”这样的结论,反映了他的心之所向。这样不严谨的推理,发生在身经百战、老谋深算的方舟子身上,是不应该的。可见,方舟子还是先入为主了,不够纯理性啊。

除此之外,我不记得方舟子有明显的纰漏。他不出口伤人,摆事实,讲道理,步步为营,可敬!

顺便提醒韩寒方面军,要反驳方舟子,最好反驳他的推理。反驳他的论据,当然也行,只是别忘了这些论据大多来自韩寒、韩寒他爸、韩寒的朋友们。

“泼粪”不好,夸大美化也不好。若真被泼了粪了,在清洗时,顺便把那虚华的彩妆也洗去,挺好。